蜀石經拓本 資料圖片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資料圖片
【孔學堂秋季論辯】
時 間:2020年11月5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
主 持 人:舒大剛(四川大學教授)
嘉 賓:廖名春(清華大學教授) 李景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詹海云(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丁 鼎(山東師范大學教授)
主持人: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經久不衰的經典。“經”是經久不易之書,“典”是規范神圣的典冊。“經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權威性和永恒性,或是經過歷史淘汰,優勝出來的被證明是最有價值的特殊文獻,或是對某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作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擁有怎樣的文化經典呢?這些古老的經典對當今中國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本期孔學堂秋季論辯就圍繞“中華經典及其當代價值”的主題展開。
為什么需要經典
主持人:為什么需要經典?經典對于個人、社會、民族、國家,具有怎樣的積極意義?中華傳統經典在哪些方面影響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廖名春:“十三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原來的“經”,另外一部分是后來的“傳”或“記”。“五經”基本上是文王、周公的創造。現在看到的《尚書》,主要內容還是《周書》。《詩經》大部分應該還是周代的東西。《周易》為文王、周公所作,也是周人的東西。《春秋》由《魯春秋》來,《魯春秋》應該源于周公。孔子及儒家諸子主要是闡釋經典的價值,他們所作一般都稱為“傳”或“記”。孔子有《易傳》,今本《易傳》雖然不能說都是孔子寫的,但基本精神來自孔子。《春秋》不是孔子的原創,但是孔子作《春秋》的精神,主要還是在“三傳”上面。《詩經》不是孔子作的,一般學者講《詩經》,都講《詩大序》《詩小序》,認為這些代表了孔子思想,地下出土的《孔子詩論》更直接,說明孔子于《詩》應該有“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貢獻主要是在“傳”上面,他們通過闡發經典,創造了新的經典。對于經典,我們要有自己創造性的工作,不能把“經”看成是靜止的東西,應該有發展、補充。出土文獻里面有很多很精彩的東西,像《五行》篇、《孔子詩論》《六德》等,都可以視為“經”的補充。
李景林:西方的人文學者,像雅斯貝爾斯講“軸心時代”,帕森斯講“哲學的突破”,大概都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經典有核心經典、原始經典和以后比較外圍的經典。一個文明的核心經典基本上都產生在所謂“軸心時代”。文明都是從自然來的,軸心時代的哲學的突破,實際上就是在文明的初始階段,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對文明、對自然、對人的存在本身和周圍世界一種理性的自覺。我們現在的文明與自然處在分化狀態。但是,軸心時代產生的經典是文明和自然的統一。用老子的說法,就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在“始制有名”的時代,文明和自然是交錯的。軸心時代所產生的經典,保持的是文明和自然的原初統一性。一方面,它是一種理性的自覺,這種理性的自覺,因為不同的思維方向,使得原初的自然被陶鑄出特殊的稟性,不光是一種文的形式,而是文質合一。比如,俗話講“從小看大,三歲知老”,道理是什么?小孩子從自然狀態走來,他的家庭環境、受到的教育就把他原來的自然素質陶鑄成了一種特殊的稟性,這就規定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西方文明在軸心時代,通過這樣一種理性的自覺,就已經差異化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我們作為個體在閱讀經典時,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激勵,得到很多感悟。一個文化整體也是這樣。比如說,漢學發展到一定程度,走偏了,還要回到源頭上尋找發展的動力,重新創造。宋學也按照一個方向發展,走偏了,那么也還得回到源頭上。軸心時代是文明和自然的交匯與統一,這個時代產生的經典我們總要回溯,為我們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
丁鼎: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元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奠基性和權威性思想價值的著作,是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走向產生過深遠而重大影響的著作。儒家經典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儒家的“六藝”之學,也就是經學,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價值體系。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傳統國學的主要內容,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思想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今天我們不應該僅僅把“六藝”之學作為文、史、哲等學科的研究材料,而更應該從中挖掘對我們現代倫理道德建設有價值的精神元素。因為“六藝”之中蘊含著豐富的、系統的倫理文化精神,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對于社會起到過重要的教化作用。
詹海云:儒家思想的第一根源是以人為本,因此,十分重視人性的探討,這是中國在軸心時代的重大突破。所以,中國以后的哲學是建立在人性觀上面的,對于道德十分關懷。儒家思想的第二根源是重視倫理與現實。倫理是指怎樣先建立個人身心和諧的秩序,然后協助社會、國家、世界也建立一個和諧互助的秩序。如過從儒家經典中的“五倫”來講,夫婦、父子是指家庭中的倫理,朋友指的是社會上的倫理。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講,它可以讓人有歸屬感、安全感,進而尋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我認為這就是儒家的根、經典的根。
主持人:中華文化的根、魂、源都在儒家經典。中國的5000年文明史,恰恰以儒家經典為中心,前傳2500年的歷史,從而揭示出中華文化的根,后啟2500年的智慧,經典不僅孕育了儒家,也啟發了諸子百家,并開啟了后世的思想,經典也是中華智慧之源。經典不僅是簡單地復述歷史,更不是死的文字,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尤其是信仰價值、道德倫理、行為規范等。經典成了中華文明的范式,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寄托。